首页 实时讯息

职教沃土育桃李,德育双轨绽芳华 ——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守护天使”名班主任工作室德育实践之路

时间:2025-05-13 16:15:00

丹东市中医药学校 苏宇楠

在职业教育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上,丹东市中医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们始终如坚定的行者,以“立德树人”为明灯,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真心叩开学生成长的心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我勇担使命,积极探索德育创新路径,牵头创立“守护天使”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凝心聚力,构建起“谈心谈话+家访资助”的双轨育人模式,为数千学子铺就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每当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向校园,我总会提前抵达,开启一天的育人征程。办公桌上,一摞摞工作日志整齐排列,扉页上“一切为了学生”六个字,笔力苍劲,这不仅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信条,更是我十载春秋坚守不变的教育初心。

一、心灵对话:搭建沟通桥梁,唤醒成长内驱力

“老师,我能和您聊聊吗?”课间时分,办公室门口总会出现学生们期待的身影。面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我深知,他们看似叛逆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颗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为此,我创新提出“五维对话法”——通过情感共鸣拉近距离,价值澄清明确方向,资源整合提供支持,目标共建凝聚力量,跟踪反馈巩固成效,将传统的单向说教,转变为双向奔赴的成长对话。

康复技术专业的刘同学曾深陷网络游戏泥潭,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焦急万分。了解情况后,我没有急于批评指责,而是以“游戏段位”为切入点:“听说你已经是王者段位了?这需要很强的策略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啊!”这句充满肯定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眼睛,瞬间打开了沟通的大门。随后的交流中,我引导他将游戏中展现的优势,迁移到康复专业技能学习和实操训练中,并与他共同制定“技能段位提升计划”。半年后,奇迹发生了——刘同学成功摆脱网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班级名列前茅,还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蓝领之星”称号。这样成功转化的案例,在工作室成立的三年间,已累计记录一百多例。

我深知,中职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平等的理解与尊重。为让德育工作更具科学性,我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开展调研,系统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探寻适合中职学生心理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三级谈心机制”:班主任日常观察、德育导师定点帮扶、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辅导。我们以“心灵下午茶”、“谈心角”、“校长有约”等活动为载体,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网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推出“成长合伙人”计划,让教师与学生结对,通过共同参与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项目,在互动中建立信任。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工作室三年科学有效的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下降68%,自我效能感测评优良率提升至92%,师生关系满意度达到91%。

二、家访之路:跨越山海,坚守教育初心

教育的舞台,不仅在校园的课堂,更延伸到千家万户。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真谛,就藏在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真诚交流中。为全面了解学生,做好德育工作,尤其是关注贫困生的成长,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组织工作室成员召开专题会议,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将贫困家庭、突发意外家庭、受灾家庭及特殊家庭学生,确定为重点家访对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详细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更深入了解家庭的收入来源和生活困境。有的家庭靠微薄的务农收入维持生计,有的家庭因家人患病,医疗支出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对于贫困生,我总是耐心鼓励他们:暂时的困难并不可怕,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同时,积极与学校资助部门沟通,详细介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资助。

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了许多在学校难以察觉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家任性,不理解父母的辛劳;有的学生因家庭环境影响,性格变得孤僻内向。针对这些问题,我会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注意教育方式。在学校,我也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通过谈心交流、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一次家访途中,青年教师小李感慨地说:“当我看到学生家墙上贴着与班主任的合影,突然明白教育的真谛——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这,正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三、匠心耕耘:在希望田野上播种未来

“以前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未来没啥盼头。”三年前,刚入学的林同学曾这样悲观地说。而一次以《悬壶承薪火,妙手济苍生》为主题的班会,成为了改变他的转折点。班会上,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位乡村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用推拿针灸技术为村民缓解病痛。“原来学中医康复能帮这么多人!”视频中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林同学,也彻底改变了他对职业学校的看法。此后,我在班会、课间、社团课程中,不断讲述真实案例,带领学生走进中医文化的世界,分享现代康复师用专业技术改善患者生活的感人故事。渐渐地,学生们意识到,学习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一份能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崇高事业。

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他们的岗位竞争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备考期间,实训室里灯火通明,学生们每天课后都在这里反复练习拔罐、刮痧等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98%的学生顺利拿到康复治疗师初级证书,为他们的求职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学校成立学生创新创业体验中心,这里成为学生试水市场的“试验田”。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王同学与4名同学合伙开设“望春山中医康复工作室”,从选址、装修,到定价、宣传,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起初,大家因羞涩不敢吆喝,也不懂如何宣传。我便带领他们走进社区、公园,开展公益义诊,免费为居民调理颈肩腰腿痛。随着口碑的不断积累,工作室的顾客越来越多。“看着顾客舒展眉头说‘舒服多了’,特别有成就感。”王同学自豪地说。

对于犹豫不决的学生,体验中心推出“创业体验周”活动,学生可以用虚拟资金模拟开店,学习成本管理、客户吸引等技巧。“就算最后不创业,这些经验对找工作也大有用处。”我常常这样鼓励大家。

如今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有的毕业后进入医院康复科,有的在养生馆担任技师,还有的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职业教育的土壤或许不如重点高中那般肥沃,但只要我们用心耕耘,给予阳光雨露,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教育就像静待花开,唯有默默浇灌,方能迎来满园芬芳。

四、薪火相传: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独行快,众行远。工作室运行三年来,全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依托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项目,成立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工作坊,开发《中职生成长护航手册》;组建家校共育讲师团,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全覆盖;建立“德育积分银行”,将师生参与谈心家访、帮扶结对等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体系,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浓厚氛围。

工作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毫无保留地分享带班经验和与学生相处的智慧;年轻班主任遇到处理学生矛盾、提高班级成绩等难题时,老班主任会结合自身经历,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制定班级管理计划、设计特色班会活动。

我还定期组织工作室教师开展研讨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攻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们相互听课学习,取长补短。老班主任的经验如同璀璨的火种,点燃年轻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年轻班主任的创新想法,则为班级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大家携手并肩,真正实现了“薪火相传”,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推动学校育人工作不断迈向新高度。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多年的德育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当教育真正触及心灵,每一颗火种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谈心谈话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家访资助铺就成长成才的道路,双创体验激活青春奋斗的引擎,那些曾被阴霾笼罩的青春,终将在爱的阳光下绚丽绽放。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在静待花开的守望中,见证一个个生命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