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七夕节,以“同渡岁月 喜逢溪山”为主题,贵阳孔学堂2025(乙巳)年“中华婚礼”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式举行。来自中国贵州、四川、北京、山东、江西等地,以及越南的18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在至圣先师的见证下,在大成殿前执手盟誓,以“共登喜堂、传席跨鞍、拜堂合卺”等古礼完成生命中最隆重的仪式。
贵州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学科办主任、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阳孔学堂活动顾问龚德全致辞,现场为大家阐释了传统婚仪深意及“家礼”与时代价值。他介绍,举办庄重典雅的中华婚礼是一次“价值的回归”与“精神的唤醒”,婚礼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共同参与到“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中来,籍由婚礼,新人们要完成从“承”到“启”的角色转变,这也是婚姻所赋予最庄严的“成人礼”。
礼乐启新篇,婚姻如乐章。随着“金声”敲三下,一场融合中华古礼与黔地风韵的婚典,在七夕星河的见证下缓缓启幕——
舞者衣袂飘飘,翩跹间起乐弄舞拉开序章。经过“下聘回聘”环节后,在古乐的合鸣中,新人循古制行“整衣正冠”礼,父母亲手为儿女抚平衣襟、端正冠戴,细微动作间流淌着血脉相承的祝福。在执礼官浑厚的唱礼声中,新人共执红绸绣球步入礼仪广场,最富意象的是“传席跨鞍”环节,新人踏红毯而行,轻跨马鞍,司仪高呼“平安”。随后,新人以铜匜沃盥,清泉净手间再现《仪礼》“奉匜沃盥”的尊礼传统。
“拜堂合卺”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新人面朝大成殿,“一拜天地,敬谢化育;二拜高堂,叩谢亲恩;夫妻对拜,甘苦同享!”在躬身作揖中,新人们相视一笑间,是穿越千年的举案齐眉。合卺一体,同甘共苦。新人共饮合卺酒环节,更是“甘苦与共”的永恒承诺。随后,新郎解下新娘鬓间定情红缨,各取一缕青丝封存于锦囊,“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古老誓言在此刻具象化。
新人共书婚帖环节别具匠心,婚帖由中网书联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胡晓雨先生所书,祝愿新人家庭和睦,夫妻和顺。而新人的印章由贵州民族书画院副院長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赵文先生亲自篆刻而成,方寸之间,满载祝福。新人郑重在婚帖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加盖印章,寓意同心永结。
“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新人执手相望,誓言声震殿宇,在众亲友的见证下,新人们紧握彼此的双手,许下一生的承诺。演员们随后以一首《桃夭》相贺,诗韵琅琅中,吉祥人向观礼者抛洒喜果,祝愿新人早生贵子、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新娘NGUYEN THI YEN LY来自越南,作为留学生在贵阳与新郎相遇,这对异国夫妻在充满中华韵味的孔学堂体验了这场浸润传统礼仪的中华婚礼。NGUYEN THI YEN LY说:“之前我在越南看过中国的电视剧,我很喜欢中国文化也很喜欢中国的婚礼仪式,这一次体验完婚礼流程我很开心。”新娘李远芳是孔学堂的粉丝,一直关注孔学堂的活动,如今七夕佳节,在孔学堂参与传统婚礼仪式,这让她感觉到无比荣幸,她说:“希望孔学堂在一场场的活动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新娘杨颖与新郎虽然领了证,但此前并未举行过仪式,杨颖说:“婚礼是婚姻的开始,能够在孔学堂举办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婚礼,让我收获到满满的幸福。我觉得这样移风易俗的活动不仅非常隆重并且值得提倡的,比个人办婚礼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也不会再办其他仪式了,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
婚礼仪式虽毕,但文化体验仍在延续。今年,孔学堂特别打造了“婚俗+七夕”的双重文化盛宴。新人与宾客可以在孔学堂沉浸于六大传统巧艺:浮针验巧——绣花针浮于水面如舟渡银河;穿针比巧——孔针与彩线再现“乞巧”古风;同心佩囊——亲朋好友共缝香囊,把心意藏进针脚,把传统带在身边;同心共拓——用纸墨拓印古老纹样,把文化印记和美好回忆带回家;同心共剪——每一刀都是默契,每一折都是深情;投你所好来——传统投壶游戏不仅考验手感,更寓意“心意相通”。
婚俗艺术展区同样引人入胜:黔绣与婚俗相织出一幅别样的文化,黔绣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苗绣绝技,苗家传说中在丝线间重生。除了赏文化,市民游客还可以品小吃,作为喜宴更是味觉与文化交融:都匀毛尖、遵义红,市民游客在茶香中感受贵州茶文化和“以茶敬客”的传统礼仪,明代“恋爱豆腐”经六百年传承、黔味喜饼融合本地风味与祝福心意,另外还有将儒家文化融入特调饮品的“杏会大咖”咖啡和阳明文创产品呈现。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在8月30日15点之前自行前往孔学堂礼仪广场参与文化体验。
此次活动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阳市精神文明办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以传统婚仪为鲜活载体,融合贵州特色文化基因,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与家庭观,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过节新风尚。
记者 舒锐 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