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湟中暖锅,广博会上的青海“文化名片” ——第33届广州博览会青海省“大美青海·生态品牌”主题展览见闻

时间:2025-08-25 03:34:00
食客们品尝锅中沸腾的美食。
展厅内的湟中暖锅。本报记者 董洁 摄

本报记者 董 洁

8月23日,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内,人潮涌动。青海省“大美青海·生态品牌”主题展览宛如一方浓缩的高原天地,86家企业、近千种特色产品勾勒出青海的生态底色与独特风味。而展馆中那口特大湟中暖锅,恰似一颗耀眼的明珠,圈粉无数,成为连接青海与广州、传统与当下、物质与精神的奇妙载体,静静诉说着高原的故事。

这口暖锅,本就是西宁湟中区阳坡村银铜器匠人们的“梦想结晶”。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72名匠人和设计师怀着对技艺的敬畏与对梦想的热忱,耗时70余天精心打造了这口暖锅。暖锅口径201.9厘米,暗藏对制作年份的巧思;锅盖之上八条龙盘旋,烟筒高70厘米,以这一庄重数字诠释了西宁的厚重历史。当参观者驻足凝视,目光聚焦锅身的瞬间,仿佛能触摸到青海对历史的敬意,感受到高原儿女融入骨血的家国热爱——这是一场跨越岁月长河的情感传递,虽无声却极具力量。

其银铜器工艺中,更藏着高原的匠心密码。锤揲时,匠人让金属在手中延展变形,似在赋予其生命;錾刻间,细密纹路如缓缓流淌的时光,记录着古老技法;鎏金、错银等十余种传统技法轮番运用,让暖锅呈现“形薄、光亮”又“质纯、精细”的奇妙质感。传统吉祥八宝、如意莲花等纹样,既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还创新性融入“社会和谐”“山河锦绣”的时代意涵。观之如读一部活着的青海工艺史,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过去与当下的对话,是匠人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时代的呼应。

当参观者被暖锅吸引、凑近细赏,目光掠过精美工艺,又被旁侧锅中沸腾的烟火牵住视线。高原牧场的阳光亲吻过的牛羊肉,携着草场清香、牧民汗水,在暖锅里咕嘟冒泡——那沸腾的不只是食材,更是青海的蓝天、草场与生态的鲜活呈现。广州食客陈先生感慨,展会里“美味体验”与“文化体验”跨越地域交融,舌尖触碰美味的瞬间,心灵也仿佛踏入青海天地,真切感知这片土地对生态的珍视、对天然好物的孕育:“一口肉,尝的是青海的山水情。”

从2019年首秀时的围观热潮,到如今在广州博览会上成为“打卡点”的持续圈粉,这口暖锅一路“走红”,靠的不只是大尺寸、精工艺,更是它背后藏着的青海故事。它是匠人们坚守技艺传承的缩影:老一辈匠人将手艺代代相传,年轻匠人注入创新活力,让银铜器工艺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它是高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碰撞火花:古老纹样与现代寓意交织,让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能走进生活、打动人心的文化符号;它更是青海生态好物走向全国的生动注脚:从高原牧场到展会展台,每一份食材、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青海对生态保护的成果,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努力。

在广州博览会的热闹喧嚣里,湟中暖锅就像个沉默却有力的“文化中间人”。它一边托着青海的历史厚度与匠人匠心,将岁月沉淀的技艺与情感稳稳承载;一边连着展会的热闹氛围与美味体验,把高原的烟火气、生态美传递给五湖四海的参观者。让人们在驻足、拍照、品尝、遐想间,不知不觉走进青海的天地,尝一口高原烟火的醇厚,记住这份跨越千里的、又“暖”又“美”的青海情。而这情,不仅是对一道美食、一项工艺的喜爱,更是对青海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文化传承、生态坚守、时代担当的深深共鸣——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因一口暖锅而产生的心灵呼应。它让我们看见,传统与现代可以如此交融,远方与当下能够这般相连,每一份坚守与热爱,都能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芒,书写属于一方水土的动人篇章。

《青海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