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学院路上这座曾经的“浙南第一礼堂”将变身为Well Well Park

时间:2025-08-26 10:48:00

在温州市区学院路,一座承载着众多市民青春记忆的地标建筑——育英大礼堂,正悄然迎来“新生”。这座由台胞何朝育、黄美英夫妇于1992年捐资兴建、曾被誉为“浙南第一礼堂”的文化地标,在闲置多年后,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即将转型为融合青年潮流与城市记忆的“Well Well Park”(暂译“活力公园”)。8月25日,记者来到育英大礼堂一探究竟。

曾是温州城市文化的“封面”

承载着众多市民的青春记忆

育英大礼堂的故事,始于一份跨越海峡的桑梓情深。1992年2月,温籍台胞何朝育与黄美英夫妇捐赠1000万港币,在原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学院路校区)兴建这座高规格礼堂。夫妇俩后续再追加捐赠200万港币,为配备中央空调与专业音响设备,使其成为当时浙南地区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文化场馆。“育英”之名,取自两位捐赠者名字的最后一字,既饱含对故土的眷恋,更寄托着“培育英才”的期许。

上世纪90年代,育英大礼堂是温州城市文化的“封面”。作为浙南最大的多功能礼堂,这里承办过无数重要文艺演出、电视直播节目与校园盛典,从高校文艺汇演到全市性庆典活动,众多温州人的青春记忆与这座建筑紧密相连。

随着温州大学主校区迁至茶山,学院路校区转为继续教育学院使用,育英大礼堂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8月25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礼堂周围杂草丛生,前方空地改为临时停车场,整体呈现破败景象。

走进大礼堂,记者看到里面已是毛坯状态,几名工人正在操作机械加工水泥构件,大礼堂多处非承重墙已被拆除,斑驳裸露的红砖墙下只剩新搭建的脚手架。

“这里空置好几年了,也就在周边单位上班的人来这里停车,平时都没什么人进去(礼堂)。”在附近从事安保工作的季先生介绍。

与双井坊项目是同一个改造团队

保留建筑主体框架及文化元素

“这些建筑占据城市核心区位,长期闲置不仅是资源浪费,也影响了老城区的活力提升。”鹿城区蒲鞋市街道工会专职副主席何飘霞表示,去年,鹿城区政府收购了学院路附近闲置的八栋建筑,其中包括育英大礼堂,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这些老建筑。

2025年5月,温州此间双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63万元/年租金的价格中标育英大礼堂运营权,招标单位为蒲鞋市街道办事处。该公司同时也是鹿城区双井坊项目的改造团队,其成功经验为老礼堂的“新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老建筑注入新灵魂。”育英大礼堂改造项目负责人王先生强调,改造项目定名为“Well Well Park”,寓意“活力公园”,旨在与邻近的双井坊(英文名为Well Well)项目形成品牌联动。

他介绍,这一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规划有三大特色:1. 嵌入式花园设计,引入大量绿植与开放式公区,打造“室内公园”般的休闲场景;2. 多元商业业态,延续双井坊“小而美”运营思路,引入特色店铺、文化展演等功能;3. 历史记忆保留,完整保留建筑主体框架及文化元素,让新空间既承载青年潮流,也容纳老一辈情怀。

从项目方目前透露的效果图来看,未来的“Well Well Park”大致建筑轮廓与育英大礼堂差不多,但配色更为现代简约,原来的大量非承重墙变成玻璃幕墙,内部种着大量绿植,整体风格偏向“水泥工业风”。

在工地围挡上,项目方写道:“Well Well Park”,城市中的自然绿洲,融合生态、休闲与创意,为您打造舒适与灵感并存的空间……

预计于2025年底前完工

延续何氏夫妇捐赠礼堂的初心

改造消息公布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上,既有网友呼吁“改造需慎之又慎,尊重何氏夫妇捐赠初心”,也有老一辈市民担心青春记忆被冲淡。

对此,项目负责人王先生称:“发展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活起来。”

何飘霞也表示,何氏夫妇捐赠礼堂的本意是服务家乡、培育人才,如今通过改造让其重新服务市民,正是对这份初心的延续。

育英大礼堂的改造,可能成为温州“微改造、精提升”城市更新理念的又一典型案例。近年来,鹿城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成功将距离大礼堂600多米远的双井坊等低效用地改造为“烟火气+文艺范+演艺汇”的商业地标,年客流量超800万人次,实现老街区情怀与新街区文艺的“双向奔赴”。

根据规划,育英大礼堂改造项目预计于2025年底前完工。

从1992年奠基到2025年焕新,育英大礼堂的变迁恰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这座建筑不仅见证了何朝育、黄美英夫妇捐资助学的爱心,更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如今的改造不是告别过去,而是以创新方式让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交相辉映。当老礼堂以新面貌重回城市生活,它将继续书写温暖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故事。


记者叶雄伟 实习生 黄子钊

摄影:叶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