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张德勇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6月提高1.5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8.0%,高于市场预期。该数据表明,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具有强劲韧性,保持了向上向好势头。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速表现亮眼受基数较低和“抢出口”效应影响——去年7月份,中国出口额为2.14万亿元,相对较低的基数为今年7月份出口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创造了条件;部分企业为抢在8月份美国“对等关税”生效之前出货,因而在7月加大了出口力度。不过,基数较低和“抢出口”效应只是“变量”因素,中国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强化稳外贸支持力度,才是实现外贸质升量增的“常量”,也是决定性因素。以“常量”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变量”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之一,是经济韧性的具体表现。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实落地,推进存量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通关便利,助力企业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有力支撑了中国外贸顶压前行。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外贸伙伴的多元化,既可以有效防范依赖单一出口市场的风险,也有助于持续扩大贸易规模。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的进出口分别增长9.4%、3.9%、17.2%、16.3%。尤其是对非洲出口,今年累计同比增速已达24.5%,7月更是增至42.4%。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29万亿元,增长9.4%;与欧盟贸易总值为3.35万亿元,增长3.9%;与美国贸易总值为2.42万亿元,下降11.1%。同期,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达13.29万亿元,增长5.5%。贸易“朋友圈”的不断扩容和区域布局的持续优化,能够有效对冲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产业链和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催生外贸新动能。近年来,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升级版“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跨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提高了中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助于满足各国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今年前7个月,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4.9%,中国产业正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外贸的“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展望下一阶段,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持续上升,全球贸易环境的波动性将是常态。为此,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这表明,未来中国将根据形势变化需要,适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注重政策系统集成和协同发力,持续加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扎实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作者系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