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探寻山城“绿色动脉”①|从“化石依赖”到“多能共生” 解码重庆能源新版图

时间:2025-05-20 07:51:00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外媒体赴9个省区市实地采访。作为本次系列采访的全国首站,5月19日至21日,40余名中外记者来到重庆,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展开采访。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近年来,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1眼TV-华龙网推出系列报道,从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维度,解码重庆在谱写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篇章中的生动实践,为内陆地区绿色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当特高压银线在云雾缭绕的山巅织就“电力天路”,抽水蓄能电站在千米岩层深处开凿“地下能源银行”,光伏矩阵在巴渝城乡的坡屋顶上铺开蓝色画卷,一幅立体多维的绿色能源革新长卷,正以“立体山地城市”为画布,在重庆这座山城徐徐展开。

近年来,重庆以“内育外引”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建设,通过能源通道扩容“大动脉”与结构优化“多能共生”协同发力,构建起支撑绿色转型的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网络,让“山水之城”成为“低碳之城”的实践样本。

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鸟瞰图。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01

“破题之笔”

能源动脉升级 打通输送“高速路”

在重庆能源转型的时间轴上,电网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升级堪称“破题之笔”。

随着“川渝特高压”“疆渝特高压”两大工程相继落子,“一交一直”特高压输电的立体格局雏形初现——交流网络织密区域互联,直流通道直引远方绿电。

“信号正常!”

“收到,开始下一项调试!”

调试人员在渝北换流站阀厅内对换流阀进行调试检查。国网重庆电力供图

连日来,在西南地区首座特高压受端换流站——渝北±800千伏换流站内,14台“电力心脏”——低端换流变压器已蓄势待发(含2台备用);指挥大厅的监控大屏上,显示着设备运行状况的各种信号,近百名工作人员轮流监控,确保系统调试准确无误。

“此次直流低端系统调试预计持续至5月26日,完成后渝北换流站直流低端系统实现带电运行,将提升重庆电力保供能力400万千瓦,缓解重庆电网度夏保供压力。”国网重庆电力有关负责人说。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国网重庆电力供图

作为重庆首条直流特高压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今年投运后,预计年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市用电量的25%以上。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超50%,可有效增强电网保供能力,助力重庆实现“双碳”目标。

此前投运的重庆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每年最大可从川西等地向四川、重庆负荷中心输送清洁电能350亿千瓦时,相当于近1000万户家庭1年的生活用电量。

“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渝北换流站。国网重庆电力供图

特高压建设背后,是重庆对能源地理的重新定义。一方面,与外连接的输电通道扩容,西南电网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另一方面,大量清洁能源直接供渝,特别是“疆电入渝”可7毫秒直供重庆。

“十五五”期间,国网重庆电力还将规划并建设渝黔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川渝特高压交流加强工程、巴南新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以此进一步提高重庆电网接受和消纳外来电力的整体能力,保障重庆发展电力供应。

这些能源基建的重要工程,不仅是电力保供的压舱石,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腾飞的能量引擎,见证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

高新含谷储能电站鸟瞰图。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02

“解题之法”

从“化石依赖”到“风光水火储”共生

作为西部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市,重庆资源禀赋不佳。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是重庆一直探索的“解题之法”。

近年来,重庆深挖市内新能源资源,“百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全面启动,南川凉风垭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持续推进,巫山红椿风电、奉节新民永乐光伏等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184万千瓦。

光伏电站。国网重庆电力供图

在海拔1700米的丰都三坝风电场,一座座高大洁白的风力发电机,错落有致矗立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上,巨型叶片随风轻旋,年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

“当风速达到3米/秒以上时,风力发电机组便开始运转发电;当风速攀升至11米/秒以上,机组即可满负荷发电。”现场负责人介绍。

三坝风电场,是丰都县境内第一个风电项目,加上横梁、回山坪、五洞岩等风电项目,全县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2024年发电量9.38亿度。

光伏开发同样如火如荼,重庆利用超2亿平方米城乡屋顶资源,2024年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11.3亿千瓦时、增长259.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0.68万公顷,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

燃气调峰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华能重庆两江燃机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加上一期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2418兆瓦,约占重庆火电总装机容量的13%,年发电100亿千瓦时,成为重庆电网集调峰、应急和保供功能为一体的重要电源支撑点。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国网重庆电力供图

抽水蓄能电站加速布局,全市已建成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在建丰都栗子湾、奉节菜籽坝等4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500万千瓦;另有长寿狮子滩、涪陵太和等5座抽水蓄能电站,被纳入国家抽水蓄能发展中长期规划或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总装机600万千瓦。

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也同步有序推进。重庆电力调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底,重庆已经建成投产13个电网侧储能项目,规模达140万千瓦/280万千瓦时。

这些来自风、光、火、水、储的绿色能源,让重庆能源结构从“燃煤单极”转向“多能共生”。

03

“答题之道”

产业协同生态 促成转型新模式

重庆能源版图的重塑,不仅是基建上的物理突破,更有产业化学融合中催生的新经济增长点。通过政策设计、产业融合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力,这座山城正探索可复制的低碳转型路径。

以光伏为例,重庆探索出“市场主导、多元融合、科技赋能、利益共享、全民参与”的可复制路径,制定《重庆市“百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方案(2024~2025年)》,印发了《分布式光伏政策汇编》等支撑性文件,打好“1+N”政策组合拳。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重庆顶峰分布式光伏出力达71万千瓦、占新能源出力的51.8%,有效保障了全市工商业正常生产用电。

武隆和顺风电。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这背后,不仅是电力保供的坚实保障,更是重庆电力保供与能源低碳转型互动双赢:

——开发模式创新,多元主体共建共享。通过工厂“光储充”一体化应用,既最大化盘活了厂房及附属设施“沉睡”的屋顶资产,又助力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通过电价收益分享还减轻了企业生产成本。

比如,长安汽车渝北工厂建设20兆瓦光伏车棚,年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覆盖厂区30%的用电需求,年节省电费超1200万元。

——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催生新经济增长点。2024年重庆光伏产业吸引社会资本超80亿元,带动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投资2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

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建设的光伏板。受访单位供图

江津区白沙工业园通过与长三角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光伏产业园,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应用”全产业链;铜梁区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高地,吸引13家规上企业落户,2024年产值达48.2亿元。

——在乡村振兴方面,屋顶光伏正成为“阳光银行”,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10万元。

璧山区八塘镇凉水村的实践表明,村民通过提供闲置屋顶开展“村企合作”,每年可获得固定租金400元,加上发电收益分成,年收入可达1000元,实现“屋顶资源”向“阳光资本”的转化。

能源低碳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特高压电网的“空中走廊”到抽水蓄能的“地下粮仓”,从屋顶光伏的“蓝色海洋”到能源产业的“绿色集群”,重庆正以系统思维推进能源变革。

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进程加速,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有望成为内陆城市低碳转型的典范,为城市低碳发展贡献经验样本。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