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时代作家大讲堂”的讲台上,著名作家、历史学者李树梁进行了一场题为“古籍里的汾河——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的演讲。在演讲中,李树梁没有用PPT,不依赖提纲,借助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评书的讲述方式,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瞬间。
演讲结束,笔者对这位以“看稿不登台,登台不看稿”闻名的金牌讲师进行了专访。他坦言,自己之所以坚持用评书形式讲历史,正是希望让《水经注》里的古老河流——汾河,以及古籍中关于汾河文明的民族往事,成为今人触摸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流动史书”。
深度解码汾河文明基因
汾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全长713千米,流域面积达3.97万平方千米,串联起山西多数人口与众多历史遗存。从《山海经》对汾河源头的记载,到《水经注》里对汾河生态的描述,再到《资治通鉴》中与汾河相关的军事记录,历代典籍为汾河文明勾勒出基本轮廓。
在民族融合研究范畴,汾河流域历史阶段性特征鲜明。先秦时,这里是“戎狄”族群的主要活动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此深度交融。南匈奴后裔刘曜在汾河源头成长,羯人石勒以晋东南为根基建立“后赵”政权,羌人“姚氏家族”所建“后秦”与鲜卑“拓跋家族”所建“北魏”,在汾水岸边进行“柴壁之战”,这些历史事件都在汾河流域留下了深刻的文明印记。此外,陶寺遗址的观象台、晋阳古城的宫殿基址、张壁古堡的军事防御体系等考古发现,与“宇文”“尉迟”等鲜卑姓氏的汉化、“太原王氏”“河东卫氏”等门阀世家的形成相互印证,构成了汾河文明的物质与文化载体。
“汾河不仅是山西的‘母亲河’,更是一本‘流动的史书’。”李树梁以《水经注》中对汾河流域的详细描述为例,强调每一段文字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族群的迁徙史和融合史,为汾河文明的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山西是中国历史的博物馆,汾河是一条绚丽多彩的时空长廊,我们希望外界通过了解汾河文明,重新认识山西,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李树梁直言。
为了让汾河文明走进大众生活,李树梁通过一次次的讲座,探索出“学术转化+媒介融合”的传播模式。在内容建构上,运用多个维度实现学术的通俗化,比如,通过解析《山海经》《水经注》等典籍原文,结合民间传说和考古发现,构建可视化历史场景;摒弃晦涩表述,采用“典故串联法”,以“台骀治水定汾源”“石勒听书兴后赵”等故事串联民族融合进程,配备典籍原文、考古实证和民间传说的对照索引,形成知识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的讲座中有一段时长3分钟的独角戏,李树梁一人分饰南阳公主和北魏驸马,使用大同方言和吴侬软语再现这段“岁月史书”中的一章,解密“郦道元之死”。
在李树梁看来,历史并非遥不可及。从姓氏到地名,从饮食习惯到方言俚语,都是历史的活化石。他通过“地名即史书”“姓氏见变迁”等微观视角,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尉迟村”村民至今保留鲜卑祭祀习俗;他注重“古今对照”,对比唐代太原的繁荣与当代山西的发展,揭示汾河文明中“开放包容”的精神基因,助力汾河流域人民培育文化自信。
以汾河为纽带串起文化认同
如今,李树梁通过汾河文明的学术传播,让部分省外受众逐渐改变了对山西的文化认知,亦让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寻根山西”的兴趣。
李树梁认为,以汾河为切入点,可以让公众感受到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从未中断。通过汾河故事,能让大众理解中华民族是文化民族,具有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当被问及如何入门汾河文化研究时,李树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山海经》《水经注》《资治通鉴》等书籍,并建议读者可以先从观看《尧舜之都》《晋阳传奇》等纪录片入手。
从晋阳到汾河,从姓氏到典籍,李树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其所说,汾河不仅流淌在三晋大地,更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是大家共同的精神纽带。
谈及未来的文化传播计划,李树梁充满期待。他说,除了讲座和书籍,他还计划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线相应的短视频,开展“研学+文旅”项目,让“汾河故事”触达更多群体,尤其是“Z世代”。
“‘Z世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李树梁如是说。
(编辑:张瑶)
作者:金祎袂
青科新闻:青春聚力量,创新探前路,以青少视角观天下。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351—404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