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陆彤
近日,多位市民向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舆监中心热线82561111反映:他们在德福隆(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作,却遭“套路式”欠薪。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已有不少在该公司“上套”的劳动者通过起诉维权,胜诉后却因该公司负责人“失联”而无法执行判决。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对这类钻法律空子的企业予以制止并进行处罚。
讨薪胜诉却陷于“执行难”
市民于女士(化姓)告诉记者,她与另外两位同事曾任职于德福隆(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为运营微信小程序平台,主打“消费者线上买券、线下实体商家消费”的商业模式,于女士的工作职责是对接实体商家,将其团购套餐上架至平台。入职时,公司明确承诺提供无责底薪,于女士三人的业绩均达标。然而,临近首次发薪日,公司单方面将薪资结构变更为“有责底薪”,实质以变相手段拒绝支付约定薪酬。
经过多次申请调解未果后,于女士等三人依法申请大连市甘井子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定,并胜诉。于女士说,劳动仲裁审定期间,德福隆公司法人代表不接听电话,全程未出面回应,也未履行裁决结果。随后,她们向甘井子区法院起诉该公司并胜诉。但在申请强制执行时,却发现该公司账户内无任何可执行财产,而法律层面无法追溯法人代表个人账户,虽然赢了官司,却仍然拿不到欠薪。
类似“上套”的劳动者还有不少
记者就此事多次联系德福隆(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多方查询得到公司电话号码,但该公司座机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而另一部手机倒是能打通,但接听者表示,她多年前就职于德福隆公司担任会计,但已离职六年之久。离职几年间,时不时会有人打电话询问德福隆公司的相关事宜,她纠结不知怎样才能将自己的电话号码从德福隆公司官网上注销,目前她也找不到公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在这家公司“上套”的劳动者还有不少。甘井子区法院工作人员透露,当前通过法律途径向德福隆公司追讨欠薪的劳动者已达7人,但根据现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很难让获胜诉的劳动者拿回欠薪。
记者还从甘井子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了解到,目前类似的案件不在少数,但劳动仲裁也只有下达公告的权利。
律师建议:可走刑事诉讼程序维权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辽宁沪连深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力,他认为德福隆公司通过单方变更合同、利用有限责任制度逃避债务,有“恶意欠薪”之嫌。劳动者虽通过仲裁胜诉,但受限于执行程序漏洞与法人代表责任隔离原则,维权陷入僵局,王律师建议采取“民事执行+刑事控告+行政监管”的多维策略,同时推动立法完善,遏制企业滥用制度剥削劳动者的行为。
王律师提醒初入职场的劳动者需增强证据意识,如保存薪资承诺书面记录,并在遭遇侵权时及时联合维权,避免孤立应对。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就事论事
堵住法律漏洞 终结欠薪困局
德福隆公司欠薪后“玩失踪”,导致劳动者手握胜诉判决却讨薪无门。这一案例充分暴露出个别企业利用法律漏洞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套路。
此类企业通过变更合同、转移财产、法人代表失联等手段,将企业债务与个人责任切割,最终让执行程序形同虚设。当劳动仲裁仅能下达公告、法院执行却遭遇“空壳公司”时,制度漏洞就成了欠薪者的帮凶。
维权困境背后,折射出多重矛盾。一方面,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难以及时固定证据;另一方面,现有法律对恶意欠薪的刑事追责门槛过高,行政监管存在滞后性。若仅依赖民事途径,很难真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破解困局,司法机关可探索将“恶意欠薪”纳入刑事打击范畴,提高违法成本;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注册、变更信息的动态审查,对“空壳公司”及时清退;立法层面则需完善个人追责条款,避免法人代表滥用有限责任逃避债务。既要有“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监管力度,也要有“让维权者畅通无阻”的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让劳动者不再“赢了官司却输掉希望”。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