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何丹莹/文 受访者供图
9月开学季,阳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王苹的办公桌上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沓的报告,这是学生团队刚送来的项目表,报告里的技术细节,藏着她18年教学生涯中,跨界双创教育的扎实足迹。
从最初深耕人工智能图形图像领域的授课教师,到如今带领学生拿下“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赛事奖项超千项的双创领路人,她见证了太多学生的成长。日前,福州市教育局公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王苹获“福州市优秀教师”。

王苹开展双创培训
“看到学生独当一面,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2007年刚入职时,王苹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学生们还亲切称她“小苹果”。彼时国内双创教育刚起步,配套教材尚属稀缺,她跟着学校首批探索者,一头扎入“专业+双创”实践。
2017年,阳光学院建成12039平方米集产学研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四方园,一切的想法都有可能在这里实现。“大一启蒙、大二融合、大三实战,并非凭空设定,而是看到学生走了弯路后调整而来。”王苹说,最初传统教学是“先学理论再实践”,但她发现学生学完理论进入项目后仍“不会用”,便干脆逆向调整——将项目、订单拆解为小任务,让学生先上手实操,缺什么理论再补什么,如此反复。
18年过去,学生对她的称呼从“小苹果老师”变成了“苹院”,但她对学生的细致始终未变:大一新生课上,她总会先讲“尊重”——“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要尊重课堂;‘00后’学生不喜欢‘被说教’,那就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如今40出头的她,仍能清晰记起最早一批学生的名字,“看着他们从青涩到独当一面,比自己拿奖还开心”。
“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比我教十遍都管用”
“院长,路演稿里这个数据要不要再核对?”“院长,用户画像这里我总觉得没说透……”每年大赛前,王苹办公室的灯总亮至后半夜。最难忘的一次,她陪学生修改“挑战杯”方案到凌晨四点半,直到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才发现所有人都忘了吃晚饭。

师生探讨修改“挑战杯”方案
王苹说,她从不会“替学生做”,而是“带着学生想”。当膝关节康复辅助系统团队成员因进度迟缓,带着焦虑找到王苹时,她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提出三个问题:“设备面向老年人还是术后患者?核心需求是轻便还是精准?现有材料能否满足安全性要求?”

师生探讨自适应筛查算法优化
此后,她陪团队跑了三趟医院康复科观察医生操作,联系机械专业同事帮学生补充结构设计知识,甚至带学生去材料厂亲手触摸“生物相容性材料”——“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比我教十遍都管用。”这之后,团队仿佛开了挂,一路冲上国赛,捧回了银奖。
据悉,近三年,阳光学院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7项,省级金奖7项;立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7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39925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464人次,孵化创业项目获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荣誉称号7项。
但在王苹看来,成绩只是附加项,项目背后的“育人”价值更重要。在参与项目的学生中,有人转了专业,有人明确了职业方向,有人学会了“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有人说‘双创要下沉乡村’,其实不是把设备送过去就完事,而是让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明白:‘创新不是空想,是解决真问题。’”
“是学生给了我做老师的机会”
“小苹果,教师节快乐!”在王苹的手机里,存着不少这样的暖心信息,从2006年到2024年,王苹教过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但她总说:“不是我教了学生多少,是学生给了我做老师的机会。”如今,40出头的她,依然会在实验室陪学生熬夜,会往平潭的乡村跑,会在新生第一课上强调“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也尊重教育的规律。
新时代的好老师该是什么样?王苹认为,要有三个“发自内心”:发自内心爱学生,发自内心服务学生,发自内心感恩学生。
编辑:陈悦瑶
审核:江荷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