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开屏时光机|昆明烘焙市场的40年变迁,从1985年月饼涨价1毛2说起……

时间:2025-08-28 19:32:00

1985年8月1日的春城晚报头版新闻中,有这样一则新闻:在原材料、辅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昆明市糖果糕点公司生产的47种月饼集中调高了售价,每个品种调价的幅度不同,但上调幅度最高的为1毛2分钱。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糕点厂即便背靠政府补贴,仍需在成本红线前谨慎微调。四十年后,昆明街头私房烘焙店星罗棋布,由成本引发的价格争议却未消散。从“几分几毛”的克制调价,到“上百块”的定制蛋糕,烘焙行业始终绕不开“成本与定价”的博弈,而消费者的选择、体验与情感寄托,早已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改写。

甜蜜生意

一块豆沙包里的三代人记忆

说起昆明的烘焙市场,一块豆沙面包能串起三代人的味觉记忆。

在2000年前后,胡奶奶就是嘉华豆沙面包的“忠实粉丝”。胡奶奶的女儿严女士告诉记者,胡奶奶以前并不爱吃花里胡哨的甜品,唯独钟爱豆沙面包,这一吃就是十几年。

“我的女儿从小和她外婆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总摆着那一板豆沙面包。”严女士回忆时也不禁流下眼泪:“现在我母亲已经不便行走,食欲也日益变差,但她仍然记得那一口记忆里的甜蜜,家里也常备豆沙面包。”

胡奶奶的小孙女苏苏告诉记者:“从小我就最期待放学回家时那一口面包,这也是我热爱甜品的启迪。”从幼年到工作,苏苏可以说尝遍了昆明的蛋糕烘焙店铺,特别是上了大学之后,开始接触各种私房甜品,昆明的文化巷、文林街一带许多不足几平方米的小店成为了她打开烘焙新世界的大门。“以前的蛋糕店不多,那一带的烘焙小店总有许多是以前连锁店没见过的产品。比如司康、各种口味的奶油蛋糕,我都是第一次在那里接触到。”

市场细分

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如今的昆明烘焙市场,早已不是当年国营厂“一统天下”的格局,糕点价格跨度很大,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了选择。

在年轻人消费聚集街区,一些独立烘焙店的价格标签带着明显的“精致感”。

保利六合小区的一家烘焙店,3寸小甜品起步价32元,5寸风味奶油蛋糕128元起,近期推出的6枚装月饼礼盒售价128元。但记者在其小程序商品详情页看到,用料仅标注了蛋糕内馅组成,未提及黄油、奶油等关键原料的品牌。

开在七彩俊园小区的一家烘焙店则主打社区亲民路线。附近住户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就抢到过售价48元的5寸蛋糕,用料味道都不错,性价比很高。

除了独立烘焙店,一些老昆明记忆里的连锁品牌,比如“冠生园”“吉庆祥”等连锁烘焙店铺,仍坚守着性价比的阵地。

吉庆祥云纺店的商品价格基本在20元以内,店员告诉记者,10元左右的夹沙糕、豆沙面包等老式点心最受欢迎。

而昆明人熟悉的“嘉华”,近年来已经开始用多品牌战略覆盖了不同的消费者:比如嘉华饼屋主打平价老式糕点,嘉华点心行瞄准高端中式点心,佳禾JUST HOT则专攻西点烘焙。

与此同时,商超的烘焙区则靠着量大管饱的“家庭分享装”抢占市场。

盒马鲜生的瑞士卷一盒8片售价仅需25.9元。“这款量大管饱,口味也不错。”爱购买盒马烘焙的陶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家中有两个小孩和两位老人,盒马的大份甜品很适合一家六口人分享。

市民吐槽

为“精致”买单却遭“背刺”

有了更多选择,也涌现出新的问题。

记者采访中,就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遭到了商家的“背刺”:烘焙产品价格参差、品质也是良莠不齐,“本想为品质买单,结果成了‘大冤种’”,看似精致的高价糕点,藏着不少“甜蜜陷阱”。

在社交平台,网友“螂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糟糕经历:在一家老牌法式甜品店花35元买的吐司,打开包装就闻到明显焦糊味,表皮黑得发亮。她找商家维权时,却有网友在其小红书“避雷”贴下争论“表皮偏黑不算烤糊”。最终商家虽同意退货退款,但糟糕的体验让她将这家店铺拉入“黑名单”。

今年3月,市民孙女士发现自己经常光顾的一家商场的烘焙专区,上新了一款提子核桃面包,卖点是酸面团和精简的配方。“标价是12.9元一袋,我看网上展示的图片只有一片,但是显示的单位又是‘袋’。”孙女士说,虽然对这款面包的数量存疑,但还是抱着好奇心买了1份。“结果送来真的就只有1片,感觉自己简直是个‘大冤种’。”

除了价格之外,更让消费者气愤的是“货不对板”和“材料骗局”。

宋女士花109元定制的招牌蛋糕,不仅与展示图差了十万八千里,商家还以“光线问题”推脱责任,提出的退款条件苛刻至极。

小李则遭遇“奶油骗局”,商家宣传用的是“进口动物奶油”,实际吃到的却是口感粗粝、回味发腻的植物奶油,他在小红书曝光后,评论区瞬间聚集了几十位有类似经历的受害者。

业内建议

高性价比烘焙产品这样选择

“烘焙行业内卷太严重了,有的店靠营销抬价,有的店靠低价走量,但能长久的,一定是坚守品质的。”在昆明烘焙行业从业9年的主理人菜菜姐,见证了昆明烘焙市场的起起落落。面对“高价是不是一定意味着高品质”的疑问,她给出了行业内的答案。

“我觉得资质合规是这一行的底线。”在她看来,一家合格的烘焙店必须悬挂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消费者可主动要求查看证件,避开无资质的“黑作坊”。“食品经营许可证对场地卫生、原料储存、制作流程要求极严,每年政策还会调整,能通过审批的店铺基本具备基础安全保障。”

菜菜姐分析,店铺不同的经营模式里其实也藏着新鲜度密码。

传统摆柜销售易导致产品积压,而“预售制”更值得信赖。“顾客下单后现做”的模式,既能减少原料损耗,又能保证消费者拿到手的都是新鲜品。

原料透明度则决定性价比。靠谱店铺会主动公开奶油、黄油等关键原料的品牌。一些连锁品牌和商超,都会在价格标签旁标注配料信息,方便消费者核对。

从老报纸里的月饼调价公告,到如今手机里的蛋糕订单,昆明烘焙业四十年的变迁中,成本与品质的博弈从未停歇。但无论业态如何更迭,那些藏在面包香里的温情记忆,那些对真材实料的坚守,始终是这门“甜蜜生意”最动人的底色。正如胡奶奶记忆里的豆沙面包,味道或许没变,但它承载的时代故事,早已在时光里酿成了更醇厚的滋味。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邓莎莎 实习生 胡靓 摄影报道 部分图源于受访者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