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耳鼻喉科医生多问一句,救回了心梗患者!这些“错位的信号”你了解吗

时间:2025-07-12 18:00:00

近日凌晨5点的南京江北医院急诊耳鼻喉科室,58岁的张先生(化姓)捂着脖子进来时,口水下咽时格外费劲。“医生,嗓子疼了半个月,这两天像被砂纸磨,咽口水都抽着疼。”他以为是老咽炎犯了,可接诊的耳鼻喉科医生乔伟拿着喉镜看了半天,眉头越皱越紧——咽喉黏膜没有充血,没有水肿,疼痛来自哪里?

接连两起心梗病例,信号都不来自“心里”

“最近胸口发闷吗?心跳有没有突然变乱?”乔伟的手指在电脑上敲了敲。这句话像钥匙,打开了张先生没说出口的细节:“夜里会憋醒,胸口像压着棉花,心慌得厉害。”得知这一情况,乔伟医生立刻想到这可能是心源性引发的咽喉疼痛。

10分钟后,心电图机吐出的纸卷上,ST 段那道弓背向上的“红箭头”刺得人眼疼——急性前壁心梗!而他那半个月的咽痛,竟是心肌缺血发出的“错位求救信号”。张先生立即被转入抢救室,通过进一步检查后,他被送入导管室。

无独有偶。接连几天的高温天,让来南京务工的云南小伙小赵(化姓)突然弯下腰。“天太热,肯定中暑了。”他拧开藿香正气水灌下去,可胸口的闷痛没减,反倒像被人攥住心脏,冷汗瞬间浸透了T恤。

工友发现他嘴唇发白,赶紧打了120。送到医院时,心电图已显示“急性前壁心梗”,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导管室。

心梗会伪装,尤其有这几个“迷惑点”

这两起案例撕开了心梗最危险的“伪装术”。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心梗从不只以“胸口剧痛”示人,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不是胸痛,反而爱把疼痛信号“嫁接”到身体其他部位。有人牙痛到以为要拔牙,结果是心梗;有人左臂内侧酸痛,被当作风湿,其实是心脏在求救;甚至有人上腹痛,挂了消化科号,最后查出是心梗。专家提醒,只要是上半身突发的、持续不缓解的疼痛,尤其伴有出汗、心慌、乏力,都可能是心脏在“喊救命”。

具体而言,张先生的咽痛,根源是心肌缺血产生的酸性物质,顺着神经“跑”到了咽喉。人体的心脏神经和咽喉神经在脊髓里是“邻居”,一旦心脏出问题,神经信号容易“串门”,让大脑误以为是嗓子在疼。需提醒的是,这种痛多是“烧灼感”或“牵扯痛”,咽口水时加重,却查不出咽喉红肿,尤其要警惕。

而小赵的遭遇藏着更隐蔽的陷阱。高温下人体血管扩张,心脏供血会相对减少;加上出汗多没及时补水,血液变稠,像流不动的泥浆,极易堵血管。此时心梗的胸闷、出汗,和中暑症状太像,但区别在于中暑降温补水后会缓解,心梗却会越来越重,还可能伴“胸口被巨石压住”的窒息感。

时间就是“心肌”,1分钟都耽误不得

据悉,张先生被送到心内科后,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 70%-80%,好在血流还通畅,暂时用药物稳住了病情。但医生反复强调:这不是没事了,是暂时把“炸弹”稳住了。病情稳定一周后要复查造影进一步观察血管情况,哪怕狭窄70%,只要斑块破裂,随时可能完全堵死。而小赵就没这么“幸运”,他的血管完全闭塞,必须立刻手术。

参与抢救的心内科张向明副主任医师介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救治的核心理念是“时间即心肌”,要缩短心肌缺血总时间,突出“就诊快、诊断快、转运快、开通快”这几个关键环节,治疗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2小时,每延迟1分钟均增加心肌坏死风险。

对此,张向明主任总结了3条“救命贴士”,请收藏:

别凭经验给疼痛“贴标签”:嗓子疼别先吃含片,肩痛别先贴膏药,高温天不舒服别先灌藿香正气水。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或家里有人得过心梗的人,身体发出的任何“不寻常疼痛”,先想想“会不会是心脏的事”。

学会“3分钟自查”:突发不适时,摸脉搏(正常 60-100 次 / 分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都危险);看有没有出冷汗、脸色发白;试着深呼吸,若胸口更闷,赶紧求救。

救命第一步:立刻打 120:别自己开车、骑车去医院,颠簸会加重心脏负担;别等“疼得受不了”再求助,心梗不会“自己好”;告诉接线员 “怀疑心梗”,让医院提前启动绿色通道 —— 早 1 分钟开通血管,就多一分生机。

通讯员 肖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